(
课件网)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初读课文 生字识记 政 栏 盏 阅 制 坦 府 距 汇 宾 宣 隆 宣 坦 xuān tǎn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最后一笔的横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 “土”横画短斜,横与提距离适中,竖画正直。“旦”框形上宽下窄,横画均匀,底横要长。 生字识记 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重点词语 排山倒海: 雄伟: 肃静: 率领: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雄壮而伟大。 严肃寂静。 带领(队伍或集体)。 理解词语 四面八方: 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五颜六色: 指各种颜色。 练一练 D A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整体感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 开国大典 2 3 4 总体情况 (1—4自然段)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5 7 8 6 9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