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14分。 1.下列四个成语,其原意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百炼成钢 B. 莺歌燕舞 C. 滴水成冰 D. 走马观花 2.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 ) A. 闵恩泽 B. 范旭东 C. 张青莲 D. 侯德榜 3.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该目标达成的是( ) A. 加速技术迭代,发展绿色能源 B. 实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 C. 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 方便日常生活,推广一次性筷子 4.下列物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是( ) A. 铁 B. 镁 C. 红磷 D. 硫 5.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原子构成的一组是( ) A. Al、He B. Hg、C60 C. NaCl、CuSO4 D. O2、H2 6.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木炭还原氧化铜 B. 电解水实验 C. 稀释浓硫酸 D. 通过刻画比较黄铜与纯铜的硬度 7.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燃烧的气体与图2中C试管中气体成分相同 B. 图2产生H2与O2的质量比为2:1 C. 图2中电源A端是负极 D. 图1图2两个实验均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8.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 置换反应都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9.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陈列了玉柄铁剑等非常珍贵的文物。为防止铁、铜一类材质的文物生锈,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定期用清水冲洗,除去灰尘 B. 放于体验区,让观众触摸 C. 放在充满氮气的展览柜中 D. 用食盐水除去剑身的锈斑 10.可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对物质进行鉴别。下列鉴别各物质所选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羊毛和涤纶———灼烧,闻气味 B. O2和CO———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C. 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滴加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D. NaCl和NaOH———加水溶解,测温度变化 11.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18 6 64 12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2 50 X 48 A. X的值为0 B. 该反应不可能为分解反应 C. 参与反应的甲、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4 D. 参与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4:11 12.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 A. A———水通电一段时间 B. B———向一定质量稀硫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 C. C———向等质量的锌和铁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 D———向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13.甲、乙、丙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甲、乙、丙依次为( ) A. CaO、CaCO3、Ca(OH)2 B. Cu、CuO、CuSO4 C. H2、H2O、H2O2 D. C、CO、CO2 14.取铁粉、氧化铁粉末、四氧化三铁粉末的混合物40g,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可能是( ) A. 10g B. 12g C. 14g D. 18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15.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俗话讲“水火不容”,用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 16.碳是人类接触到的最早、利用的最早的元素之一。如图是碳的原子模型,请画出其原子结构示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