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3240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60328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志 士 心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人物简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生字识记 崛起 模范 姓魏 清晰 当效此生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苦难 jué fàn 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énɡ xùn chì nàn 生字识记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默 mò 严肃 默默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重点词语 模范: 严肃: 崛起: 胸怀: 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山峰等)突起;兴起。 心里怀着;胸襟。 理解词语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他思维 qīnɡ xī( ), xiōnɡ huái( )宽广,经常受到大家的称赞(zàn sàn)。他说话有种 zhèn fèn rén xīn( )的力量,能让人消除疑惑(guò huò)。他虽然表情 yán sù( ),但能 zhào gù( )别人的情绪,从不训斥(chāi chì)谁。fán shì( )认识他的人都乐意为他 xiào láo( ) 。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 . . 清晰 胸怀 √ 振奋人心 √ 严肃 照顾 √ 凡是 效劳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 整体感知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整体感知 1 3 2 4 5 6 7 8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整体感知 14 13 11 12 9 第一部分(第1~10自 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 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10 整体感知 15 17 16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