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366

人教版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48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2016-2017,学年,学期,七年级,历史
  • cover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对话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发布现场福娃动画宣传片”导入 师: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