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5271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75101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纲要,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叙事见人,就是要把叙事的重心放在人物上。叙事的核心一定绕不开“人”。透过人物的经历体会他们与时代的互动,理解时代背景对人的制约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释,形成历史思维。基于此,本课以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生平为线索,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深入解读课标与教材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准确认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等经济现象,掌握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观点,以及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主张,构建基础史实框架。在理解层面,需明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源于生产关系变革的深层驱动———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并扩大利益、旧贵族为增加财政与维系统治,这两大对立阶级在竞争压力下,均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动制度变革。同时,需把握社会结构变动的连锁效应:阶级关系重构冲击分封制等级秩序,士阶层脱离原有依附关系融入庶民群体,促成私学兴起与教育普及,使知识阶层规模显著扩大。而知识分子基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治国理念探讨与思想交锋,最终催生百家争鸣局面。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应用层面,学生要结合本课所学,认识到孔子、老子的核心思想和诸子思想中蕴含的智慧,运用比较分析法辨析儒家、道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差异,体会思想观念为阶级利益服务的特点。同时,能够结合现实,阐述诸子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深远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从单元标题可以看出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器”的作用。第1课讲述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第3、4课已经步入封建社会轨道,因此本课要讲述的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50年,是中国文明社会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形成的奠基阶段,政治“大动荡”、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本课全面地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学习重点在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因此,本课立足教材,以百家争鸣为切口,将内容重新整合为3个探究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知晓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学生情况分析 已知:高一同学经过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5、6、7课中,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已详细了解,基本覆盖了本课的内容。但高中课程应侧重于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和分析,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出发,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理解分析能力,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未知:由于初中新教材内容充实,主要是帮助同学们掌握基本事实,缺乏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对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内容较为陌生;不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