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时光如川浪淘沙, 青史留名多俊杰。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含义:时间就像一条大河,大浪淘洗掉了沙子,剩下的就是金子,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都是出众的人才。今天我们就将学习其中一位的事迹———《王戎不取道旁李》。 资料链接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之胸怀、淡定之气度、优雅之涵养。《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人物简介 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自幼聪慧,神采秀美。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他们常常相约在竹林里喝酒、弹琴、创作文章,被人誉为“竹林七贤”。王戎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生字识记 王戎 尝与诸小儿游 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róng zhū jìng wéi 戎 诸 竞 唯 róng zhū jìng wéi 尝 cháng 生字识记 尝: 竞走: 唯: 信然: 曾经。 争着跑过去。 只有。 的确如此。 理解词语 练一练 看拼音写汉字。 róng cháng zhū 王( ) ( ) 与( )小儿游 jìng wéi ( )走 取之( )戎不动 尝 戎 诸 竞 唯 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概括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 本文讲述了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整体感知 王戎不取道旁李 精读课文 思考:从标题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人物 摘 道路两边 王戎不摘取道路旁的李子。 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任务1梳理文意 精读课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众多 游玩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 起因 精读课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翻译为: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压弯 争着跑过去 只有 谁看见? 他们看见。“他们”被省略。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对比 突出了王戎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推理判断的正确。 经过 精读课文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根据“树在道边”“多子折 枝”事先判断出李子一定是苦的。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王戎凭什么判断李子是苦李? 指王戎 问他什么问题? 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这个问题被省略。 经过 精读课文 取之,信然。 的确如此 翻译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结果 精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王戎根据“树在道边”而“多子折枝”就能判断出李子是苦的呢? 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如今李子压弯了树枝,行人却视而不见,如果不是苦李,必然不会是这种情况。 任务2感悟道理 精读课文 王戎观察到道路旁边的李树“多子折枝”,推断出“此必苦李”,所以他“不取”! 那假如你走在道边,看到李树多子折枝,而且果子很甜,“取”还是“不取”呢?说说你的观点。 精读课文 思考: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