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 2.D 3.C 4.D 5.B 6.C 7.A 8.D 9.B 10.D 11.D 12.A 13.C 14.B 15.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16.(1)职能:负责收发文书;传达政令。(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每点1分,共2分) 实质:是皇权的附属机构(或完全服务于皇帝,是巩固皇权的工具)。(2分) (2)演变规律:围绕皇权与相权斗争展开,皇权逐步强化;皇权与相权的动态平衡;组织架构不断完善;权力来源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每点2分,共8分) 17.(1)制度政策:①东北地区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②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③伊斯兰教地区实行政教分离;④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⑤西藏设办事大臣,实行中央代表与地方首领共同治理。(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4分) 特点:①因俗而治,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特点采取不同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派官员直接管辖或加强监督;③治理与开发并重;④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疆域稳定。(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主要举措: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②加强民族工作领导,疏通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流;③在边疆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扩大与内地同质性;④组织移民垦殖,改变边疆人口结构;⑤安排“三线建设”,改善边疆经济基础;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边疆发展。(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4分) 意义:①保障了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②促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③巩固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④奠定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提升了边疆治理水平。(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8.(1)第一阶段(19世纪20-30年代):通过宪法和改革法令,以法律形式确立教育脱离教会控制、走向世俗化的基本原则;强调公民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4分) 第二阶段(19世纪60-70年代):世俗公立教育体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女性专门教育得到显著发展。(4分) 政治层面:削弱教会对意识形态和教育的传统控制,强化国家对公民教育的领导权;传播公民道德,有助于培养现代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 经济层面:推行免费、义务的初等教育,显著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基础。 思想文化层面:废除宗教教学内容,建立世俗教育体系,有力冲击了教会思想垄断;传播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促进社会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女性专门教育机构大量增加,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受教育机会,有助于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和促进性别平等观念的萌芽。(每个方面2分,需至少答出三个方面给6分,重复答同一个方面仅给一次分) 19.①通过记录各民族自发参与抗战的事迹,凸显了在国难面前各民族命运与共、团结一体的意识;②文献记载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转化为抗战服务的动员工具,通过这种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实践,增强了各民族的参与感和精神归属感;③中共推行的“三三制”政权赋予了各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实践中构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概念,极大地增强了国家认同;④文献记载将广西各民族的贡献纳入国家抗战的宏大叙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敌”的集体记忆,强化了共同体意识。(每点2分,答出四点给7分) 20.直观呈现明朝“九边”军事防御体系,为研究明代北部边防军事部署、防御策略提供一手资料;记录当时边镇山川、关隘等地理信息,反映明代北方地理认知,是研究明代地理测绘、区域地理变迁的重要参考;体现古代军事地图绘制规范与文化特色,符号运用、内容标注等反映传统军事文化与地理文化,为研究古代地图文化提供样本。(每点2分,共6分)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 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