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 1-5 ADDCB 6-10 ACACB 11-15 CACAC 16.(14分) (1)物资存储与转运;军事屯驻与中转;外事活动。 (6分) (2)加强了对匈奴的军事防御,巩固西北边疆安全;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交流和西域开发;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强化中央统治;推动了文化交流融合。(8分) 17.(14分) (1)措施:放宽限制;注重引导;规范管理(6分)。 (2)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书院社会影响大;清廷笼络汉族士人的需要;地方官支持(4分)。影响:书院制度官方化;理学地位巩固;促进文教发展;利于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4分) 18.(14分) (1)表现:坊市制度瓦解;(1分)数量众多的集镇发展起来,并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2分)专门性的商品市场发展。(1分)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1分)推动城市管理制度变革;(1分)推动宋代对外贸易发展;(1分)推动区域性市场形成;(1分)促进市民阶层的活跃和世俗文化的发展。(1分) (3)原因:农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国王的支持;人口大量增加;基督教的影响;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答到3点得5分) 19.(13分)) “九州” 认知的演变,深刻折射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承载着“中国一统”的理想与实践。 先秦时期,《尚书 禹贡》提出“禹别九州”,虽带有理想建构色彩,却蕴含着早期华夏族群对“天下一统”的憧憬,成为后世“中国一统”观念的思想源头。此时,“九州” 作为一种地理与政治想象,凝聚着华夏先民对统一秩序的追求,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奠定文化基础。两宋以前,“九州”中心区域长期稳定于河洛地区。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华夏文明在此高度积淀。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确立,到隋唐盛世的延续,河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农耕经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九州”认知的中心,反映出中原王朝在政治、文化上的主导地位,也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元朝实现南北混一,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九州”中心区域转移至幽燕地区。元朝疆域辽阔,突破此前地理与民族界限,幽燕地区(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契合多民族国家统治需求。这一转变,不仅是地理中心的位移,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政治中心的选择兼顾南北、辐射全国,体现出对多元一体格局的适应与巩固。此后,明清延续大一统局面,“九州”认知随国家版图拓展、民族融合深化而不断丰富,“中华一统”的理念愈发坚实。 从“禹别九州”的理想建构,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心区域的变迁,“九州”认知始终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它见证了华夏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凝聚的过程,也诠释着“中国一统”从思想理念到政治实践的历史跨越,成为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文化符号。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 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 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 C. 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D. 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 2. 春秋时期,诸侯王与卿大夫在他们的封国封土内,把原来仅在公田范围内实行“贡、助、彻”的贡赋制度,改变为不论公田私田,一律征收土地税。这反映出,当时 A.百姓赋税负担非常沉重 B. 传统政治秩序已然崩溃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推行 D. 统治者顺应生产关系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