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阅读理解(一)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①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②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我们掌握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采用 的方法来读,读完这段文字,我用时 分钟。 2.选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山里人走搭石的两个情景,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① ;② 。其中,乡亲们把第 (填数字)个情景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表现了乡亲们 。 3.文中两个加点的“总”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 4.下列对选文第2自然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言,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B.作者用一排排搭石比喻乡亲们,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C.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感动了搭石,搭石也具有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D.搭石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作者借搭石表达了对淳朴故乡的热爱之情。 请阅读课文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5.根据片段内容,写出蟋蟀洞穴的设计和这样的好处。 6.对文中加点的“半掩”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半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住宅出口的样子。 B.这个词准确写出了蟋蟀住宅门洞隐蔽、通风、便于进出的特点。 C.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蟋蟀住宅进行了连续观察。 D.“半掩”的意思是遮住一半,这样虽然不利于蟋蟀进出,但是可以保证蟋蟀的安全。 7.请你列举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句子。(至少两处) 8.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内阅读。 ①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9.用“ ”画出选文中评价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句子。 10.文中画“ ”的句子揭露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两大罪行:一是 ;二是 。 11.从“凡是”“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这些加点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1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 ) (2)这个事件是英法联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 ) (3)“三天”说明这把大火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大。 ( ) 13.朗读文段时,我们应该带着( )的感情。 A.感伤、无奈 B.悲壮、痛惜 C.仇恨、厌恶 课内阅读。 白鹭(节选)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