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10《竹节人》知识点梳理+练习 一、基础知识点梳理 1.《竹节人》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我们”用毛笔做竹节人、“我们”斗竹节人 、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这4件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文学体裁:记叙文。 3、作者信息:范锡林。 二、重点字词 1.生字读音与写法: 豁(huō):组词:豁口、豁然开朗。 凛(lǐn):组词:凛冽、威风凛凛。 疙(gē):组词:疙瘩。 瘩(da):组词:疙瘩。 棍(gùn):组词:棍棒、木棍 裁(cái):组词:裁剪、裁缝。 筹(chóu):组词:筹备、筹划。 橡(xiàng):组词:橡皮、橡胶。 雕(diāo):组词:雕刻、雕塑。 跺(duò):组词:跺脚。 颓(tuí):组词:颓废、颓败。 沮(jǔ):组词:沮丧。 趴(pā):组词:趴下、趴伏。 三、修辞手法 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节人比作壮士和健美小伙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节人的威武模样。 2、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更写出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衬托出竹节人在孩子们眼中的重要性。 3、“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把竹节人当作人来写,赋予竹节人动作,表现出斗竹节人的激烈场面。 4、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四、人物描写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这段话描写了老师玩竹节人时的动作、神态。从“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些词语中,我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一颗童心,也侧面表现了竹节人游戏的好玩。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竹节人(节选) ①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②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③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响的名号。 ④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⑤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洋洋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⑥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⑦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戏珠! ⑧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⑨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⑩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作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