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情境化作业) 闯关01 天:宇宙规律———天文、历法与医学 1.【新素养·史料实证】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知识 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 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 D.高超的建筑工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巩义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甲骨文中常见干支纪日、商丘观星授时火星台(阙伯台)遗址”可知,材料明确提到了北斗九星、干支纪日和观星授时火星台,这些都是古代天文学观察和应用的实例。北斗九星是古代导航和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干支纪日则是一种基于天文现象的时间记录方式,而观星授时火星台则直接与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关。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在天文学方面的朴素智慧,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等内容,而非直接体现农业上的农耕,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天文观测等内容,并没有提及与手工业技术相关的内容,与制造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天文学观测和应用的,甲骨文中常见干支纪日与建筑工艺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之所以得名为“农历”,是因为( ) A.由古代农民集体编制 B.能够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C.纪念传说中的神农氏 D.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历之所以被称为“农历”是因为它在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每个节气都与农业活动紧密相关,B项正确,历法的编撰需要专业而精准,需要专业的知识,农历并不是由农民集体编制的,排除A项,神农氏教民耕种五谷,但农历的由来与神农氏无关,排除C项;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需求需要农历这样的历法来指导,但这与“农历”得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可知,题干信息反映了《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直接推断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排除A项;“《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题干主要是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不能说明“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排除C项。故选D项。 4.【新情境·时政热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式浪漫”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其中“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丰富 B.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可知,芒种是农作物栽培的好时期,又一轮农作物开始成长。时至夏至,进入了农人一年最为繁忙的夏收、夏种季节,表明农历节气指导农耕,D项正确;诗句主要强调的是在“芒种”和“夏至”这两个节气时农作物生长的状态,没有体现农作物品种丰富这一信息,排除A项;诗句中没有涉及种植技术改进、创新的内容,重点是节气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对应,排除B项;从诗句中无法看出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主要是围绕节气和农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 5.早期人类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植物特性,逐渐发现部分植物、矿物具有缓解病痛的作用,形成“尝百草”的医药探索模式。这有利于研究我国( ) A.农耕文明的起源B.文化艺术的起源 C.中医文化的起源 D.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