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9048

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

日期:2025-10-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5083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 cover
(课件网) 上图是毛泽东所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途中他们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如何化解? 第15课 与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1.通过分析地图和图片,叙述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能够概述红军长征的过程。 2.通过研读史料,概括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能够归纳总结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红军长征前风云 ———战略转移 壹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闽浙赣 湘鄂边、洪湖 川陕 1928~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震惊 对革命根据地 进行“围剿” 1、红军“反围剿”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一、战略转移 一、战略转移 2.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利? 时间 国民党军 中央红军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毛泽东 运动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4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9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制定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 成功 失败 一、战略转移 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左倾:主观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在革命中采取盲目冒险的行为。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左”———超越目前的现实与可能,去勉强地做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的。 “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一、战略转移 [1]开始: 3.战略转移 时间: 地点: 目的: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 ———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漫漫长征开新篇 ———万里长征路 贰 6.4万 1934.10长征开始 ①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 ②1935.1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过程 二、万里长征路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血战湘江 湘江烈士纪念园 湘江战役纪念馆 【8.6万余人】 →【3万余人】 →【6.4万余人】 二、万里长征路 二、万里长征路 陈树湘,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苏醒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学史崇德 陈树湘 (1905—1934) 2. 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找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归纳会议内容。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 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遵义会议会址 二、万里长征路 材料五 “遵义会议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中起了转折的作用,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如果按照原来的打法,红军在长征中很可能被消灭。”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