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后又马上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激起各省民众的反对。四川省的斗争尤为激烈,清廷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 四川保路运动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背景 爆发 筹划: 主力: 时间: 地点: 过程: 结果: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 首义之城 武昌新军工程营首义→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汉阳、汉口响应→ 武汉三镇革命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 湖北军政府旧址 孙中山未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过程 知识拓展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 爆发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过程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发展 群起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过程 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狭义: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广义: 合作探究 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材料二:1906-1911年的约6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类民变事件989件,年均约165次,时论以为“二十行省之中,乱机遍伏……变乱四起。”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下)》 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当时湖北新军地八镇和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人,其余则都是摇摆不定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 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推动革命浪潮到来。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为起义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偶然, 更是历史的必然! 中华民国建立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 政府名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时间 1912年1月1日 首都 南京 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黎元洪 机构 临时参议院 纪年 改用阳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国旗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主权在民 平等 自由 三权分立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②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关于国民自由和权利的规定。 《临时约法》 ①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