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新课导入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目录 01 02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03 二、目标展示 1.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的主要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家国情怀) 学生阅读“武昌起义”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及历史地图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根据材料归纳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军事、经济、思想、组织)、导火线。 2.武昌起义的概况(筹划、主力、时间、地点、发动着、经过、结果)。 3.革命的发展。 三、新课学习 目标导学一 武昌起义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总计1901至1911年间,新设中国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思想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经济上、阶级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军事上: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二)导火线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保路运动。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三)概况 筹划: 主力: 时间: 地点: 发动者: 经过: 结果: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武汉·武昌(首义之城) 新军工程营中的革命党人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 夺取军械库 猛攻湖广总督衙门 攻占汉阳汉口 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由革命士兵自发举行的。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局限性, 革命的不彻底性 湖北军政府成立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四)发展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独立省份很多是由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 革命不彻底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世纪末 1911年 1912年3月 狭义的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广义的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子目内容、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想一想及P57知识拓展,探究以下问题,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知识点。 1.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时间、地点、政府名称、临时总统、副总统、纪年、立法机构、性质、意义。) 2.《中华民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