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段检测卷三(中国现代史) 限时: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近百年的海关。下图所示内容说明我国( ) A.加强工业建设 B.注重民主协商 C.践行和平外交 D.走向独立自主 2.有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一步改变美苏“冷战”格局。这说明新中国的成立( ) A.标志着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深度瓦解了美国的殖民体系 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使中国成为超级强国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形成美、中两极格局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4.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的行动;在印尼,广大华侨发动了不看美国电影的群众性运动。这主要缘于( ) A.美苏冷战的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苏联势力的东扩 D.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5.下面是1951—1952年我国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产量变化表。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作物 1951年比上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上年增长 14.1% 26.5% 12.5%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颁布后,中央特派飞机运送全国各地民众的建议。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人士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这反映了我国( ) A.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人民权利得到保证 C.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7.中国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1949年为68.4%,1952年为57.7%,1957年为46.8%。上述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城镇人口的过快增长 B.抗美援朝的人员投入 C.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达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产量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奠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9.1954年,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各地纷纷学习,推动全国性生产热潮的出现。这反映了(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我国向苏联学习技术革新 C.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建立 D.劳动者工业生产热情高涨 10.1956年9月,邓子恢主张,合作社生产经营应采取“大的集中、小的分散”的方针,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的生产。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实施“大跃进”的迫切性 B.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 D.城市经济体制的变革 11.下面这张公司股权凭证,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INCLUDEPICTURE"卷三11.TIF"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改革开放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工业化起步后,又增设“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举措的共同目标在于( ) A.发动政治运动 B.激励生产建设 C.推动改革开放 D.吸引海外人才 13.下面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INCLUDEPICTURE"26L测-15.tif" A.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