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危局觉醒: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目录 CONTENTS 01 爆炸之夜:九一八骤临 02 星火燃起:局部抗争 03 兵谏惊雷:西安事变 04 共识初成:统一战线 05 危局镜鉴:历史回响 爆炸之夜:九一八骤临 01 柳条湖铁轨引爆侵华序幕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的爆炸声,是日本 蓄谋已久 的侵略行动的开端,也拉开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序幕。 预设爆破 日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武装进攻 以此为借口,日军突袭沈阳北大营。 迅速占领 短短数月,东北全境沦陷。 不抵抗政策下的山河破碎 国民政府的选择 “攘外必先安内” 依赖国联调停 灾难性后果 东北军主力后撤 军政体系瘫痪 根本原因: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在短时间内沦陷的关键。 星火燃起:局部抗争 02 抗日联军树起东北义旗 在黑山白水间,东北抗日联军用血肉之躯,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无后方作战 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依靠密林营地和群众掩护,坚持游击战争。 英雄精神 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在弹尽粮绝中展现出的民族气节,激励着无数国人。 察哈尔抗战扩大义声 当东北抗联在敌后浴血奋战时,华北前线也燃起了自发的武装抵抗烽火。 背景 日军进犯华北,地方实力派与爱国将领寻求自保与救国之路。 核心事件 冯玉祥、吉鸿昌等组建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933年收复多伦等重镇。 意义 展现了武装抗日的另一种形态,与东北抗联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局部抗战的多样面貌。 一二九运动掀起救亡潮 当武装抗日在前线进行时,一场由学生发起的运动,将抗日救亡的浪潮推向了全国。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示威,迅速波及全国,标志着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的到来。 兵谏惊雷:西安事变 03 从苦谏到兵谏:惊心动魄的抉择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做出了“以下犯上”的惊人决定。 多次劝谏 恳请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严词拒绝。 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12日,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 “逼蒋抗日” 的八项主张。 巨大风险 面临背叛中央、内战重开、日伪挑拨等内外压力。 中共斡旋:力主和平解决 面对复杂的时局,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核心方针 “保蒋安全,联蒋抗日”,反对杀蒋激化内战。 深远考量 避免内战,赢得民心,为自身合法参与抗战奠定基础,彰显政治视野。 西安事变:时局转换的枢纽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中国政治主轴开始从内战转向抗战。 十年内战 国共对峙 西安事变 “一致对外”成为政治正确 团结抗战 奠定基础 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铺平了道路。 共识初成:统一战线 04 统一战线政策的战略演进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 首次公开号召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政策的起点。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 确立 “逼蒋抗日” 策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随着民族矛盾上升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最终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安事变催生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理念走向现实的 临门一脚 。 国共谈判:事变后,两党开始秘密谈判,寻求合作抗日的具体方案。 政治妥协:中共作出“四项保证”,国民党通过“根绝赤祸”决议案,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初步接受: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初步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提案。 危局镜鉴:历史回响 05 历史的镜鉴:妥协退让,换不来和平 九一八后的选择 依赖国联,避免决战 结果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主权沦丧 历史的警示 对外来侵略,妥协退让只会助长其野心。 结论 国家尊严,只能靠 实力与意志 共同维护。 危局觉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