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06885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80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必修,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 cover
案例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提供者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这首词通过怀古,大量用典,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怀古类诗词的方法,对用典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研讨、交流,让学生多谈谈自己对诗歌用典、作者所抒发感情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辛弃疾及词的写作背景,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本词典故的基本含义,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总结怀古类诗歌的一般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合作讨论,探究作者通过用典所抒发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探究用典的作用,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 1、学生诵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复习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3、通过郭沫若的对联导入新课。作者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34岁,今天,我们要学习辛弃疾的一首怀古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已经66岁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体会作者在这首词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诵读 温故知新 二、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3、学生齐读 聆听、诵读 通过诵读,整体理解诗意、了解诗歌风格 三、分析上阕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怀古题材的诗词,京口就是今天江苏的镇江,孙权曾始置京口,刘裕生长于京口,也是从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政权的,站在北固亭上,作者联想到这两位古代的英雄,通过对古人的追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在这首词的上阕,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忆,作者产生了时光不再,英雄易逝的认识,表达了对古人的无限景仰以及对英雄已逝的无限感慨。1、“舞榭歌台”指当年东吴繁华景象,“风流”指功业。再繁华的景象,再辉煌的人生,再叱咤风云的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终究会成为历史的烟云。所以,作者感慨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人物消融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寻不到他们的踪迹!这不仅令人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金戈铁马”形容军队的雄壮,“气吞万里如虎”用比喻表现刘裕北伐时横扫千军的气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当年刘裕开疆扩土的英雄业绩的高度概括,洋溢着作者对古人的景仰和怀念。然而,像刘裕这样的英雄豪杰最终也成为了历史的云烟。如今,只剩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寂寥、荒凉、冷落的巷陌,通过景物烘托,作者同样表达了对英雄人物消融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感慨。刘禹锡在《乌衣巷》里也表现了相似的情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研讨、鉴赏、 交流 进一步掌握鉴赏怀古诗歌的方法 四、分析下阕 在下阕中,作者由历史回到现实,那么作者面临怎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公元1163年张浚草率北伐,导致失败。作者引用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借古讽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