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段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燃烧的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是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2.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3.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意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盖上锅盖的目的是隔绝空气 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 D.汽车发动机中汽油喷成雾状是为了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实验室常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燃烧属于缓慢氧化反应 B.用温度较高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D.点燃酒精灯时温度需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5.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6.下列化学实验所用药品的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A. B. C. D. 7.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模拟可燃粉尘爆炸。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用气囊向装置中快速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体,可观察到爆炸现象(人与该装置保持安全距离)。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对存在可燃粉尘场所的安全启示中,不正确的是 A.鼓气后发生爆炸,说明这类场所要注意减小可燃粉尘的浓度 B.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说明这类场所要严禁烟火 C.实验时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说明这类场所要保持密闭 D.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提示这类场所应使用防爆灯具 8.为了预防火灾发生,我们应当了解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9.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0.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燃烧的火柴,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更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B.被褥失火用水浇灭,是因为降低了其着火点 C.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11.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或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燃气泄露立即打开换气扇通风 B.在加油站、面粉厂等地严禁接打电话 C.高层建筑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油锅着火立即洒水浇灭 12.Mg(OH)2是一种常见阻燃剂。它在 380 度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温度 C.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D.MgCO3 比 CaCO3易分解,也作阻燃剂 二、非选择题 13.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 叫做燃烧。 14.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 。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中,如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