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5054

河南省驻马店市城区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第一次学期检测数学(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10114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期,河南省,检测,答案,pdf,数学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数学学情反馈试题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共10小题,30分) 1.在-2,分5,2中,是无理数的是( ) A.-2 B. C.5 D.2 2 2.在下列四组数中,属于勾股数的是( A.0.3,0.4,0:5B.1,√2,5 C.1,2,3 D.5,12,13 3.如图,若正方形A,C的面积分别为25和9,则正方形B的面积是() A.4B.8C.12D.16 B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8-V2=√6B.2W2+2=4W2C.2×8=4D.V8÷2=4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64的立方根是-4 B.√49的算术平方根是7 C.±号是号的平方根 D.0没有平方根 6.实数a和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1+√(a+b)2的结果是() b-1 0a1* A.2aB.-2bC.二2aD.2b 7,△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下列条件:①∠A=∠B-∠C;② ∠A:∠B:∠C=3:4:5;③a2=(b+c)b-c);④a:b:e=5:12:13,其中能判断△ABC 第1页(共6页) 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也十分丰富.下 面图形能证明a2+b2=c2的是( a b 0 b 6 6 Q b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9.如图,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为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 2 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cm A.6 B.8 C.10 D.12 10.勾股定理是人类数学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最 重要的工具,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如图,当秋千静止时,踏板B离地的 垂直高度BE=0.8m,将它往前推3m至C处时(即水平距离CD=3m),踏板离 地的垂直高度C℉=2.6m,它的绳索始终拉直,则绳索AC的长是() B .......... A.3.2m B.3.4m C.3.6m D.3.8m 第2页(共6页) 二.填空题(共5小题,15分) 11.请写出一个小于-1的无理数 2化简:32×分=一 13.如图,长方形ABCD中,AB在数轴上,AB=3,BC=1,若以点A为圆心, 以AC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M,则点M的表示的数为 D -101 1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现有如图所示的“垂美” 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D=4,BC=2,则 AB2+CD2= B 映只一,2长谷半面京:m3高台原一:图胶 )复雪强紧两7英 D 15.在△ABC中,AB=30,AC=25,高AD=24,则BC的长为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6.(8分)计算:(1)2团+5-2: (2)m-3+5 17.(9分)已知x+2是49的算术平方根,2x-y+10的立方根是2,求x2+y2的 平方根。 18.(9分)下面是小倩同学进行实数运算的过程,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 务: 医+而5园 -授+丽45名第一步 第3页(共6页)八年级第一次学情反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A B C C C 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 答案不唯一,如 . 12. 4  . 13.   . 14.  20 . 15.  25或11 . 三.解答题(共8小题) 16.计算: (1);(2). 解:(1) ; (2) . 17.已知是49的算术平方根,的立方根是2,求的平方根. 【解答】解:是49的算术平方根, , 解得, 的立方根是2, , 解得, , , 的平方根是. 18.解:任务一、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 . 故答案为:二、. 19.解:连接,在中,, , ,, 在中, ,, , 为直角三角形,, , (元. 答:此块空地全部铺植草坪共需花费3420元. 20.解:(1)剩余部分的面积为:; (2)把,,代入得: . 21.解:(1)在中, 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负值舍去), 所以,(米, 答:风筝的高度为16.5米; (2)由题意得,, , (米, (米, 他应该往回收线7米. 22.解:(1), , 即, , ; (2), , , , , . 23.解:(1)如图1,, , 在和中, , , ,, ,即. , 故答案为:,; (2)成立,数量关系不成立,关系为. 理由:如图2中,由(1)同理可得, , 即, 在和中, , , ,, , , ,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