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8471

一上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我们小点声》教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3425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四,单元,第十三,我们小点声,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平平安安回家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们小点声》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讲文明》第一课(第 13 课)。二、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我们讲文明” 主题,聚焦校园及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养成。本课作为单元开篇,以 “声音控制” 为切入点,结合教室、医院、图书馆等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 “小声交流” 是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既能保障他人正常活动(如学习、休息、康复),也能维护公共秩序,为后续学习其他文明行为(如礼貌用语、遵守规则)奠定基础,助力学生逐步建立社会适应与自我管理能力。2.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正文由 3 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 “教室里面有点吵”,通过呈现关门太响、讨论无序、桌椅移动刺耳、课间追逐打闹等教室常见喧闹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 “噪声问题”,初步感知喧闹对他人的不良影响(如惊吓、干扰学习、打扰休息)。第二板块是 “做个小小‘调音师’”,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音量管理办法(如选组长提醒、做警示贴、区分场合音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噪声问题的办法,学会根据场景调整音量(如讨论轻声、回答问题响亮)。第三板块是 “这里也要小声点”,通过识别安静标志、列举医院、图书馆、飞机等公共场合,旨在引导学生拓展认知,明白除教室外,更多公共空间需保持安静,理解 “小声” 是对他人的尊重。三个板块按照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拓展应用” 的逻辑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3.关系建构:(1)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内容贴合一年级学生校园生活(教室活动、课间休息)及校外公共场景(就医、观影、乘车),能让学生快速关联自身经历,便于理解与实践。 (2)与单元知识的关系:作为 “我们讲文明” 单元的起始课,“控制音量” 是文明行为的基础表现,为后续学习 “文明交往”“遵守公共规则” 提供行为准则支撑,形成 “个人行为 — 公共秩序 — 文明素养” 的认知链条。(3)与核心素养的关系:通过场景辨析、实践活动,直接对接 “道德修养”(尊重他人)、“健全人格”(自律沉稳)、“责任意识”(维护公共环境)三大核心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的融合。三、资源挖掘:1. 实物资源:制作 “安静标志” 卡片(如图书馆静、医院静图标)、“音量警示贴”(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图案);2. 多媒体资源:剪辑教室喧闹场景短视频(关门、追逐打闹片段)、公共场所安静行为动画(图书馆看书、医院陪护场景);3. 生活资源: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医院、电影院等场所的经历,或家长协助拍摄家庭中 “小声交流” 的生活片段;4. 文本资源:改编《讲文明》儿歌(加入 “小声点” 相关歌词),用于课堂导入与总结。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感受国家倡导文明行为风尚,认同轻声交流对公共和谐的重要性。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尊重他人、保持安静的文明品德。 【法治观念】:知晓公共场所行为规范要求,树立遵守公共秩序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克服喧闹冲动习惯,塑造沉稳自律、懂得体谅他人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明确维护安静环境的责任,养成轻声说话、文明活动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1. 生活经验:一年级学生已接触教室、医院、超市等公共场景,对 “安静” 有模糊认知(如家长曾提醒 “在医院别吵”),但未系统理解 “不同场景的音量要求”;2. 行为经验: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课间活动中存在喧闹行为(如大声关门、追逐喊叫),但多数能感知 “喧闹会让老师 / 同学不开心”,具备初步的共情能力;3. 知识经验:已学习 “校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