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不乱扔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我们不乱扔》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校园文明行为养成” 核心,设计四课递进内容:《我们小点儿声》:聚焦校园声音礼仪,教学生根据场景(教室、图书馆等)控制音量,不打扰他人,是文明教育的 “基础起点”;《人人爱护公物》:引导认识校园公物、学爱护方法,文明行为从 “对人尊重” 延伸到 “对物负责”,是 “行为深化”;《我们不乱扔》:聚焦公共卫生,教学生维护校园环境,文明行为从 “护物品” 拓展到 “护空间”,是 “素养提升”;《大家排好队》:关注集体秩序,教学生在排队场景(打饭、上下楼等)守规则,文明行为从 “个人行为” 上升到 “集体遵守”,是 “格局拓展”。逻辑关系:从 “对他人尊重(声音)”→“对物品责任(公物)”→“对环境维护(卫生)”→“对集体秩序(排队)”,逐步扩大文明场景,帮学生形成校园文明意识,奠定社会公德基础。课时内容分析本课共两个板块,分 1 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结构如下:第一板块 “校园里的公物”:通过猜谜、观察、调查,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公物(课桌、篮球架、花坛等),感受公物带来的学习与生活便利,了解公物使用现状;2. 第二板块 “大家一起爱护”:借助故事、小组讨论、互动游戏,探究公物损坏原因,学习爱护公物的具体方法(如轻推门窗、不攀爬篮球架),树立主动守护公物的意识。关系建构本课是单元 “文明校园” 主题的核心环节:前承 “认识校园” 的基础认知,后启 “文明交往” 的行为规范,通过 “爱护公物” 这一具体载体,将 “文明” 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实践,为后续形成良好社会公德奠定基础。资源挖掘实物与素材准备:校园公物(课桌、花坛、窗帘等)高清图片、公物损坏案例短视频、“好朋友卡片”(印公物图案)、“文明之花” 奖励贴纸;2. 工具与活动设计:(1)《校园公物调查表》(记录公物是否损坏及原因);(2)信息化工具:希沃白板(含猜谜、判断题、连线题互动功能);(3)情境素材:“桌椅的悄悄话” 故事音频、爱护公物行为示范课件。 课标分析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一学段要求,对应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 “不乱扔” 是国家倡导的文明行为,与 “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增强对校园、社会文明建设的认同。【道德修养】:认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树立 “爱护公共环境” 的公德意识,在辨析与实践中提升文明行为素养。【健全人格】:感受干净环境带来的愉悦,体会脏乱环境的负面影响,养成积极维护卫生的生活态度,促进人格健全。【责任意识】:明确维护公共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主动辨析不文明行为、监督身边人,承担 “校园卫生守护者” 的角色。 学情分析 一、已有经验一年级学生刚入学 3-4 个月,已形成 “个人卫生”(如洗手、擦桌子)的初步习惯,但对 “公共卫生”(如校园走廊、操场的整洁)概念模糊;日常可能因 “找不到垃圾桶”“觉得垃圾少没关系” 等原因,出现随手扔纸屑、果皮的无意行为,缺乏 “公共环境大家护” 的意识。二、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会主动捡起身边垃圾,整理桌面;少数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认为 “卫生是值日生的事”,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还有学生观察细致,能发现校园脏乱角落,但多数学生更关注 “自己是否方便”,忽视公共卫生的集体影响。三、补救措施1. 通过 “干净 vs 脏乱” 环境对比、“乐乐研学” 情境,直观感受公共卫生的意义;2. 借助 “卫生小达人” 榜样示范、“文明卫生花” 自我监督,降低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