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9999

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565227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五,高中,PPT,18张,教学课件,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判断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出其形成的原因。 ②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 ③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评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④结合家乡小尺度的地域差异,对解决本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及成因。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1.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导入新课 思考:课本86页图5.6问题 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新课讲授 一、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现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象。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2.地域差异的形成 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土壤、生物、岩石等自然环境要素不同。 新课讲授 一、地域差异 新课讲授 一、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第 87页案例材料 , 完成问题 。 岩石风化释放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可溶于水,并可随水迁移。钠、钾的溶解度高于钙、镁。不同地域,降水量不同,钠、钾、钙、镁含量差异显著,水质、土壤性质和植物种类也相应具有差异。在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并迁出,土壤和水含盐量低,植物生长良好;在半湿润、半干旱区,钠、钾易淋溶,钙、镁大量保存,土壤中形成钙积层,影响部分植物生长;在干旱区,钠、钾、钙、镁均大量保存,土壤和水含盐量高,植物生长不良。 合作探究一: 【思考】分别说明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元素的迁移规律。 湿润区:钠 、钾 、钙 、镁易淋溶并迁出 。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钠 、钾易淋溶 , 钙 、镁大量保存 。 干旱区:钠 、钾 、钙 、镁均大量保存 。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新课讲授 一、地域差异 3.地域差异的尺度 【思考】地域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表现。 【答案】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具体表现为: (1)全球尺度上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林带等较小尺度。 (3)山和谷、阴坡和阳坡等更小尺度。 新课讲授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合作探究二: 【思考】据图,指出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中部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的自然地带类型。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三: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1.指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呈现的变化规律。 2.指出造成这种地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1.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不同。 【知识归纳】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讲授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知识归纳】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讲授 2.自然地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带的命名一般为:植被类型+带; 自然地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具有一致性。 【归纳总结】总结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讲授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图示 典型案例 沿20°E经线,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地带的变化: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地带变化: 水分 热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