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朝的对外关系。 任务导学 任务1:阅读教材梳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任务2:了解戚继光抗倭相关史事(原因、戚家军特点、过程及结果) 任务3:知道明朝和朝鲜的关系,并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任务4:列举明朝时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的相关史实。 1.自主阅读思考5分钟; 2.组内交流3分钟,确定小组发言人; 3.小组反馈。 1.概括: 东洋 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时间: 次数: 出发: 7 刘家港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1405-1433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材料: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ī,携带)。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摘编自张廷玉等《明史》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2.条件 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下西洋历史条件有哪些。 (1)经济基础: (2)科技保障: (3)政府支持: (4)个人因素: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 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郑和个人能力出众,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 3.特点: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 船。 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商品交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在第六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和平友好交往 范围广 4.影响: 一个如此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与殖民行为,说明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起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欺凌小国,播仁爱友谊于远邦,宣昭颁赏,薄来厚往。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摘自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很多国家航海的时间都早几十年。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①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阅读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猜测:画中的百姓在做什么? 倭寇: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1.背景: 倭患: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造成严重的倭患。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2.战绩: 观看视屏,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战绩,并分析原因。 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军事才能卓越,指挥有方。 戚继光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率军前往 地区, 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1561年在 , 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 浙东 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