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795年 1911年 1644年 乾隆 1840年 1662年 康熙 雍正 经济总量: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 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城市发展程度: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数据来源:戴逸《论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 1.2万+ 人物 2140+ 房屋 桥梁 50+ 400+ 船只 200+ 招牌 50+ 行业 有山川、城郭、街巷、桥梁、河道、码头、寺院、庙坛、衙署、民居、店面,有舟楫、学塾、戏台、招牌,还有婚娶、宴饮、雅集、授业、科考、出巡、演艺、田作、买卖、造屋以及命相、测字、化缘等场面,是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真实的再现。 请你为此画补充完整名字:《姑苏_____图》 繁华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自然经济的高峰 活动一:比较两个时期经济发展有何变化?说明理由。 任务一:观察图片,结合课本,说一说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1.允许垦荒;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组织移民屯田。 2.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 ) 3.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开荒执照 意义: ①税收更加公平合理 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一、农业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摊丁入亩” 取消收丁税, 进一步减轻 农民负担 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清朝鱼鳞图册 乾隆帝 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识读图表 问题: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主要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一、农业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清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②粮食产量提高。 一、农业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阅读教材P116-117,归纳明清时期农业恢复与发展的表现。 湖广熟,天下足。———明清时期谚语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③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 甘蔗 药材 棉花 烟草 花卉 茶叶 水果 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甘蔗种植分布在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各县,“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种烟收益大,福建一省,“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无锡农户“不植五谷,而植园蔬”,“冬菜一熟,可抵禾稼秋成之利”。南浔乡镇居民“专务时鲜瓜蔬”,获利三倍。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清史》 ④经济作物品种与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乾隆年间《万国来朝图》局部 (四)意义: 一、农业固本———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单位亩产量大,适应性强...成为贫困老百姓的口粮。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工商富国———手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