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把它们放入水中》教学设计 课题 2.5 把它们放入水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无法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易溶解(如白砂糖、酸梅晶、食盐),哪些难溶解(如木屑、沙子、食用油); 3. 理解溶解有“限度”(如盐水不能无限溶解食盐)。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对比实验(如白砂糖与木屑、蜂蜜与食用油),归纳溶解的共同特征(均匀分散、稳定存在); 2. 能基于实验现象(如酸梅晶消失、食用油分层)得出结论,用证据支持观点; 3. 能从生活现象(如冲咖啡、油水分离)中推理溶解的应用。 探究实践: 1. 能根据问题“哪些物质放入水中会溶解”进行预测,并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物质种类、水量、搅拌); 2. 能规范操作实验(如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并记录“刚搅拌时”“充分搅拌后”的现象); 3. 能完成“把盐找回来”拓展实验,观察溶解的限度与结晶现象。 态度责任: 1. 对物质在水中的变化产生好奇,愿意通过实验探究“看不见的变化”; 2. 养成“先预测再实验”的科学习惯,尊重事实(如即使预测错误也能如实记录现象); 3. 体会“溶解”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如冲饮料、烹饪),激发关注生活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理解“溶解”的定义(均匀、稳定分散),区分易溶解与难溶解的物质。 难点: 观察并描述“溶解的过程”(如酸梅晶从可见到不可见的变化),解释“溶解的限度”(如盐水无法无限溶解食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生活中的“消失术”(5分钟) 活动1:情境提问,唤醒经验 教师播放《运盐的驴子》视频,提问:“为什么盐不见了?它们是真的消失了吗?”(预设:“变成很小很小的颗粒”“和水混在一起了”) 展示图片(教材页面):“今天我们就来当‘小侦探’,一起研究‘把它们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已有经验,明确探究任务。 课 程 学 习 (二)课程学习:探究溶解的秘密(30分钟) 环节1:预测与实验———观察哪些物质会溶解(10分钟) 活动2:预测与实验,记录现象(结合图片) 预测:教师展示白砂糖、木屑、酸梅晶、沙子,提问:“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搅拌后会溶解吗?先猜一猜,再记录!”(学生填写记录单“预测”栏) 实验指导:强调实验步骤(取100ml清水→放入物质→轻轻搅拌→观察“刚搅拌时”和“充分搅拌后”的现象),提醒安全(玻璃棒轻拿轻放,不尝液体)。 分组实验: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观察:木屑是否漂浮/下沉?酸梅晶是否从颗粒状消失?沙子是否沉淀?)。 交流汇报:各组分享现象(预设:“白砂糖消失了,水变甜;木屑沉在水底,能看到;酸梅晶一开始有颗粒,搅拌后看不到了;沙子沉底,水变浑浊”)。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探究与实践”板块,引导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观察—记录”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基于证据”的科学思维。 环节2:归纳定义———什么是溶解?(8分钟) 活动3:对比现象,总结溶解特征(结合第2张图) 展示第2张图(酸梅晶溶解过程):提问“酸梅晶放入水中后,经历了哪些变化?充分搅拌后为什么看不到了?”(预设:“颗粒变小,分散在水中,水和酸梅晶混合均匀”) 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对比“白砂糖、酸梅晶”与“木屑、沙子”的现象(如“前者消失,后者可见;前者水清澈,后者水浑浊”)。 教师总结:“像白砂糖、酸梅晶这样,能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无法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关键词:均匀、稳定、分散) 设计意图:通过第2张图的“议一议”和实验过程图,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