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4.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学习目标】 1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重点)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之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的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生涯(yá) 退化(tuì) 矢志不移(shǐ) 丰硕(shuò) 鉴于(jiàn) 劫后余生(jié) 颁发(bān) 授予(shòu) 梦寐以求(mèi) 2.理解词义。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丰硕:形容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3.关于通讯 通讯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等为报道对象,比消息更具体详细、生动形象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是通讯的一种。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人物通讯具备一般通讯的一切特点,简要归纳如下:①真实性;②典型性;③新闻性;④生动性;⑤评论性。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选取了袁隆平研究历程中的哪些典型事例? 明确: (1)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 (2)提出了与当时科学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最终通过“三系”培育获得成功。 (3)虽然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环境中有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二)写法探究 1.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明确: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于细微处见精神,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明确: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著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的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本文也多处运用了数字,你能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