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水的蒸发现象之后,对水的形态变化的进一步探究。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冬天早晨温暖房间窗玻璃上出现水珠入手,引发学生对水珠来源的思考。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从而得出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结论。同时,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出现水珠的现象,比如冷饮瓶外壁的水珠、浴室镜子上的水珠等,但对于这些水珠的来源和形成原因并不清楚,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可能会认为水珠是从容器内部渗出来的。 在认知能力方面,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参与简单的科学实验,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此外,学生对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兴趣浓厚,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了解水珠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珠的来源及形成条件。 探究实践:能参与小组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会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科学问题。 态度责任:激发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观察、严谨操作、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理解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难点: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出水珠的形成与杯子温度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展示情境: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水珠。 提出问题: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探究(25分钟) 明确实验内容:告知学生将通过三组实验,观察、对比两个杯子外壁的变化并记录,探究水珠的来源。 介绍实验材料:玻璃杯、冰块、色素、玻璃片、水。 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往玻璃杯中倒入冰水混合的液体,一部分敞开,一部分用玻璃片盖紧,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 实验2:在一杯冰水混合液体中加入色素,另一杯不加,观察杯子外壁水珠颜色。 实验3:将一个杯子冷冻后拿出擦干,与装有冰水的杯子对比,观察外壁是否有水珠。 强调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小心,别被冰块冻伤手。 观察过程中不要随意触碰杯子,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用品。 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填写记录单,记录不同实验方法下杯子外壁出现的现象,如敞开杯子外壁有小水珠,盖紧杯子外壁没有小水珠;不加色素和加色素的杯子外壁水珠均无色;冷冻擦干杯子外壁无变化,有冰水杯子外壁有小水珠。 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杯子外壁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且其出现和杯子温度有关,温度越低越易形成。 (三)研讨总结(7分钟) 研讨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总结: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外壁时,就会凝结成小水珠。例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会很快出现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