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6506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40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 cover
2.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后,对水的溶解特性的深入探究。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食盐、小苏打溶解现象入手,提出“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差异,理解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的特点。同时,教材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拓展提升环节鼓励学生探究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及其他物质的溶解能力,将知识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解现象,比如炒菜时放盐、冲饮料时放糖等,对“溶解”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溶解能力”这一概念较为陌生,不清楚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存在差异。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有多次小组实验经历,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设计对比实验时对控制变量(如水量相同、物质添加方式等)的意识还不够强,需要教师重点指导。此外,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和分析现象的能力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明确的记录单和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梳理实验结果。 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溶解能力”这种抽象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如溶解份数的差异)来辅助理解。 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了解50毫升水所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大致份数,认识到水对物质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培养控制变量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发展归纳、推理的能力。 探究实践:能参与设计对比实验,按照实验方案操作,用规范的方法添加物质并搅拌;学会记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能根据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激发对物质溶解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和合作精神;认识到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差异;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设计并规范操作对比实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如水量相同、物质添加方式等);理解“一份一份加入”“等前一份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结合生活场景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加入水中溶解,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如食用碱、味精、洗衣粉、奶粉、醋等),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聚焦本节课核心问题:“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导入知识探究环节。 (二)知识探究(25分钟) 探索1:讨论比较溶解能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需要控制的条件(如杯子大小相同、水量相同、物质添加方式相同等)。 确定实验思路:通过向等量的两杯清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即采用对比实验。 探索2:按照实验方案操作并记录 展示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材料准备: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各装50毫升常温清水)、食盐和小苏打若干、搅拌棒。 实验方法:①分别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10份;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份食盐和一份小苏打,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③重复操作,直到底部出现不溶解的颗粒;④记录最多能溶解的份数。 小组讨论实验相关问题: 对比实验应设置的条件:水量相同(50毫升)、水温相同(常温)、物质添加方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