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8251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日期:2025-11-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751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科,2017,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
  • cover
课 题 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通过思维导图系统回顾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成因,巩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两种基本力量这一核心观念。2.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因果推理等思维方法,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厘清各地貌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 3.探究实践: 学生能亲手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并能够依据典型地貌图片,分析、判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将理论知识与直观现象相结合。 4.态度责任: 在协作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乐于分享、尊重他人观点的科学交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构建以“地球表面的变化”为中心,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两大主干的思维导图体系。 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并理解特定地貌(如弯曲岩层与雅丹地貌)是由内力还是外力主导形成,并能清晰阐述其变化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本单元所有关键图片、空白思维导图框架)、大型海报或电子白板。 学生准备:科学笔记本、彩笔、单元学习资料。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明确任务(5分钟) 1.创设情境:提问“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地球表面的面貌?” (预设:学生回答:风、水、地震等等) 任务驱动:“这个单元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就像散落的珍珠,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思维导图’这根线,把它们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我们将分成两大探险队———内力探险队’和‘外力探险队’,来共同完成这张探索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深入理解内外力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二) 合作探究,构建导图(25分钟) 活动一:搭建主干,回顾核心概念 1.引导:在黑板上中央写下“地球表面的变化”,并引出两大主干:“改变地表的力量”。 2.小组任务: ①第一组(内力探险队):负责梳理“内力作用”分支。关键词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思考:这些力量有什么特点(剧烈/缓慢)? (预设:地球内部力量释放非常剧烈) 会形成什么地形? (预设:会造成火山锥、岩层破碎……) ②第二组(外力探险队):负责梳理“外力作用”分支。关键词包括:风、流水(侵蚀/沉积)。 思考:这些力量有什么特点? (预设:地球表面的力量作用需要很长的时间) 会形成什么地形? (预设:雅丹地貌、风蚀拱门、蛇曲、沙洲等) 成果展示:各组派代表上台,将关键词填写在思维导图的相应分支上。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补充和修正。 (预设:学生用贴纸或者便利贴进行粘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分工,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内外力作用的核心概念,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知识结构,加深对地表变化成因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二:关联现象,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1.图片挑战: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中的典型地貌图片,提问:“这是哪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你能把它放到我们思维导图的哪个位置?” 展示: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敦煌的雅丹地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弯曲的岩层:地球内部力量———地震 长白山天池:地球内部力量———火山喷发 雅丹地貌:地球外部力量———风的作用 黄土高原沟壑:地球外部力量———水的侵蚀作用 沙洲:地球外部力量———水的沉积作用 学生活动:将这些图片粘贴在思维导图合适的位置上 思维碰撞:针对容易混淆的地貌,如“弯曲的岩层”(内力)和“黄土高原沟壑”(外力),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辩论和辨析,强调判断依据———力量来源(地球内部/外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挑战与粘贴活动,引导学生将具体地貌与内外力作用关联,突破知识难点。借助思维碰撞与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