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0354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5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9课
  • cover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点) 2.学习对照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那里更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去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李舵,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傣族人,原名孟克勤,内蒙莫力达瓦旗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香水月季》、《不眠的春夜》、《雪花静静地飘》,评剧剧本《红凤》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蕨菜(jué)   竹篾(miè)   涮洗(shuàn) 贿赂(huì lù) 妩媚(wǔ mèi) 3.理解词义。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教化:教育感化。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 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如果将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景观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 明确:自然类和人文类。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二)深层探究 你认为“笑对生与死”一部分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 明确: 傣族人民崇尚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这并不违背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要在地狱里受尽苦难。”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阴间地狱,但是我们也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陈毅语)“好人一生平安”,坏人恶贯满盈,绝无好下场。再说“除苦积善”“积善修行”与我国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是相一致的。至于傣族人笑对生与死,尽情享受着“生之快乐”,“生的片段才如此灿烂”,这种乐观的生死观、人生观也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消极的一面在于相信阴间地狱,每个男孩都要出家,受教化。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似乎没有必要。但我们要尊重傣族的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 (三)写法探究 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嬉戏”的风情画的对照;最后一部分中“生”与“死”的对照。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 望天树→ 竹楼 映蓝天→ 悠悠 野象谷→ 妩媚 傣寨水→ 笑对 生与死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五、课外拓展 谈谈你对生死观的看法。 示例:文天祥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对死,是一种豪迈;司马迁说过:人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对死在乎的是意义。而傣族人,却是以乐观、平常心去面对死,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条通往天堂的列车上,每个人的目的地是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