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109190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984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张
第三
,
学案
,
上册
,
七年级
,
语文
,
统编
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2月至11月期间,作者将写于北京(前5篇)和厦门(后5篇)的共10篇散文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标题含义 一、字面意思 1.朝花:指早晨盛开的鲜花,带着露水,新鲜、芬芳、充满生机。 2.夕拾:指在傍晚时分去捡拾、采摘这些花。 二、核心含义 1.“朝花”象征童年、少年时期的美好经历与记忆 鲁迅将童年、少年时代(人生最纯真、充满希望和好奇的阶段)那些珍贵的往事、人物、情感,比作清晨带着露珠、鲜艳芬芳的花朵。这些记忆是美好的,但也像晨花一样短暂易逝。 2.“夕拾”象征成年后(尤其是中年)的回忆与追怀 “夕”指傍晚、黄昏,象征着中年或人生的后期。人到中年的鲁迅,在经历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人情冷暖后,在相对平静或带有反思意味的时刻,重新去回忆、捡拾、整理、记述那些早年(“朝”)的美好记忆(“花”)。 三、更深层的意蕴 1.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况味: “朝”与“夕”的强烈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童年已逝,无法追回,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这种回忆中既有温馨与眷恋(花的芬芳),也难免夹杂着对时光飞逝的怅惘(花的凋零)。 反思与审视: 鲁迅的回忆并非单纯的怀旧。书名中“拾”这个动作,也包含了有意识的选择、整理和重新审视。他在捡拾这些记忆之花时,带着中年人的阅历和眼光,对往事、人物(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社会现象(如封建教育、庸医)进行冷静的观察、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性的反思。 慰藉与温情: 在经历现实的复杂、斗争甚至黑暗后,回忆童年纯真美好的片段(如百草园的乐趣),对作者本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温暖。这些“朝花”成为他在“夕”时心灵的一抹亮色。 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10篇散文。其主题思想深刻而多元,核心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温情追忆与精神慰藉 通过对童年生活和故乡风物(如百草园的乐趣、《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趣)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性中纯真、善良、美好的一面。 这些回忆是作者在现实苦闷与战斗间隙(写作时正经历动荡)中寻求心灵慰藉和温暖的港湾。它体现了鲁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人性本真的珍视。 2.对封建礼教与旧文化的深刻批判 书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和对人性的压抑。典型篇目:《二十四孝图》批判虚伪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2025-10-17)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2025-10-17)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5-10-17)
七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专题训练(含答案)(2025-10-17)
统编版语文(2024)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2025-10-17)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