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体验人机交互 一、教学目标 (一)信息意识 1.通过体验扫描、触屏、手写、语音等交互方式,感知数字设备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识别植物、查询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利用数字设备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 2.理解人机交互的核心是 “人发出指令、设备响应”,认识到交互方式的选择需结合场景需求,树立 “合理使用交互功能” 的认知。 (二)计算思维 1.梳理常见人机交互方式的操作逻辑(如扫描需对准识别主体、语音需清晰表达指令),理解不同交互方式的技术原理差异(如扫描依赖图像识别、语音依赖语音转文字),建立简单的技术应用思维。 2.掌握扫描识物、触屏缩放、手写输入、语音搜索的基础操作流程,能按步骤完成 “问题需求→选择交互方式→获取信息” 的完整过程,学会解决交互操作中的基础问题(如扫描识别失败调整角度)。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熟练运用平板或手机完成扫描识物(如用形色 APP 识别植物)、触屏截图 / 录屏、手写查询生僻字、语音搜索资料等操作,能独立通过合适的交互方式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简单信息需求。 2.尝试结合不同场景(如驾驶时用语音、输入生僻字用手写)创新选择交互方式,激发利用数字设备提升效率的兴趣,为后续复杂数字化任务(如制作植物观察报告)铺垫基础。 (四)信息社会责任 1.养成规范使用交互功能的习惯(如公共场合语音输入控制音量、扫描他人二维码前征得同意),维护良好的数字交互环境,不影响他人或侵犯隐私。 2.增强 “根据需求选工具” 的责任意识,主动向家人分享实用交互技巧(如教长辈用语音输入发消息),承担家庭层面的数字素养传播角色,推动技术合理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扫描、触屏、手写、语音四种常见人机交互方式,掌握其核心操作(如扫描对准主体、触屏双指缩放、手写输入生僻字、语音清晰指令),能独立通过交互获取有效信息。 2.理解不同交互方式的适用场景(如识别物体用扫描、输入生僻字用手写),能根据实际需求(如操作便捷性、场景限制)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体会人机交互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建立 “场景需求→交互方式匹配” 的逻辑关联,理解 “没有最优交互方式,只有最适交互方式”(如安静图书馆不适合语音,需用手写或触屏),避免机械套用单一交互方式。 2.引导学生将交互操作与实际问题解决结合(如用扫描识物完成植物观察作业),而非单纯练习技术操作,真正实现 “用交互工具解决生活需求”,落实数字化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 硬件:配备平板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的信息科技教室(每人 1 台或 2 人 1 组)、多媒体展示设备(用于演示操作步骤)、实物康乃馨(或高清花朵图片)。 软件与资料:形色 APP(或拍照识花类软件)、讯飞输入法(支持手写)、浏览器(支持语音搜索)、讯飞星火 APP、学习任务单(含交互方式操作步骤、场景匹配练习)、微课视频(扫描识花科学原理)、场景图片(如驾驶、图书馆、输入生僻字等)。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 “小夏植物园探索” 为情境主线,采用 “情境驱动→体验探究→应用迁移” 的教学逻辑,结合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实践操作的方法: 以 “小夏识别植物→查询生字→了解养护方法” 的连贯场景为线索,将扫描、触屏、手写、语音四种交互方式自然融入问题解决过程,降低认知门槛,让学生感知 “交互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 “操作体验→问题讨论→场景匹配” 系列任务: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每种交互方式(如用扫描识别康乃馨),再通过提问引导思考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还有哪些场景能用”,最后通过连线题、拓展题迁移应用,实现 “做中学、思中学”。 针对操作难点(如滚动截屏、语音指令清晰化),采用 “教师演示 + 小组互助” 模式:教师先示范关键步骤,再让学生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