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3725

第二章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5-10-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9540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二章,地理,PPT,20张,教学课件,必修
  • cover
(课件网)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地理 学习目标 ①通过材料,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并结合具体的背景材料,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②通过剖析历史和现实中“藏粮于地”的案例,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难点: 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导入新课 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高,但是“人多地少” 依然是我们的国情,另外,我们还面临着耕地质量偏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怎么来保证粮食产能的提升 怎么来做好颗粒归仓的工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坚守耕地红线,不仅在于数量,也在于质量,要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2022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建言献策。 新课讲授 一、“藏粮于地”的含义 1.“藏粮于地” 所储藏的不是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而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影响单产水平的耕地质量。“藏粮于地”就是要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2.与现实的粮食生产不同,“藏粮于地”所保护的耕地,不一定要全部耕种,其余的部分可以暂时不耕种,而在需要时马上耕种。 3.对给定的耕地数量而言,可以采取休耕的方式提升耕地质量,也可采取在耕种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新课讲授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教材第54页资料1,思考下列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耕地红线” 直指人口生存最直接的需求和矛盾,警示我国的“粮食安全” 问题。其提出的背景是,1996—2006年,我国耕地总量从1.3亿公顷减少到1.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0.11公顷降到0.09公顷。耕地资源减少数量剧增、质量持续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合作探究一】 新课讲授 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仓” 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1.“藏粮于地” 与“藏粮于仓” 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新课讲授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因素。 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新课讲授 【总结】 “藏粮于地”强调从耕地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入手,即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