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381

19 血染的丰碑 教学设计 (2)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17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血染,丰碑,教学设计
  • cover
19 血染的丰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来突出主题的表达手法。 2、 理解本文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崇尚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 2重点难点 1、 重点:阅读、圈画文中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其对课文中心的表达作用。 2、 难点: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感悟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我们爱国情感。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提到鸦片战争,以前史料都认为镇江战役是其中战斗最激烈、中英双方伤亡最重的战役。据现在舟山收集的史料考证,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才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浙成写的《血染的丰碑》,感受这最激烈的战斗。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交流课前自读成果。 ⑴字音、词义 ⑵理清结构,概括层次主要内容。 1、课前借助工具书明确下列字词的字音、字义:耸峙(zhì);扼守(è); 饷给(xiǎng)(jǐ);麾下(huī);同仇敌忾(kài);响遏(è)行云(声音高入云霄 ,把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声音嘹亮。) 2、交流概括的层次内容。 第一层(1-3节)交待竹山门地理位置和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第二层(4-15节)具体叙述以葛云飞为指挥的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4-5节)葛云飞别母赴前线和战前准备;(6-7节)将士们阵前誓师;(8-9节)葛云飞与士兵同甘共苦,英勇歼敌;(10-15节)在救援无果的情况下,葛云飞率领将士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第三层(16节)颂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 活动3【讲授】再读课文 再读课文 把握中心 1、指导学生课堂上小组学习(圈画、批注): ⑴为什么作者开头说“竹山门是我国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 ⑵课文是怎样描写葛云飞等将士“血染”竹山门场面的? ⑶怎样感悟课文结尾“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的作者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学生先研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分析、批注。 2、互相交流: ⑴竹山门耸峙在我国浙江舟山的定海城南,是祖国东方的一座海上大门,在鸦片战争中,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敌我双方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最为激烈的战斗,5千多名清军将士全部血战而亡。 ⑵如:城头“龙旗猎猎”的场面描写;“声震海山”的阵前盟誓;还有战斗中对葛云飞壮烈牺牲时的“语言、动作、外貌和神态”等细节刻画,无不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气和血染竹山门的无畏气概场面。 ⑶竹山门上埋葬了5千多名将士为国捐躯的英魂,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侵略的历史丰碑和精神丰碑,表达了作者对英烈们无比颂扬、自豪之情。同时,“血染的丰碑”告诫后人,学会对血腥历史的清醒反思,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4【讲授】质疑探究 质疑探究 加深感悟 我们在课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课文选材于历史,又不完全实录于历史,请学生找找自己发现的有关语句,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探究、感悟学习,先讨论后交流。要点如: 1、定海“历史事件”记载,“5800士兵绝大部分在血战中阵亡”而文中“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这句话在史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欣赏性,揭示主题的感染力更强。 2、在“血战六昼夜”中,作者详写了第六天的战斗,史料记载“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文中“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瘩转了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这里人物描写非常逼真,生动地体现了葛云飞等将士们在危急关头骁勇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