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②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的途径。 ③理论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要性。 2.理解生态文明下保障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策略。 难点: 1.深入分析案例,探讨不同文明形态下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地理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省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新的烦恼。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思考:1.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2.安吉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新课讲授 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变 ★人地关系: ①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特点: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新课讲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依附自然 阶段 崇拜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 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 发生在局地 崇拜和依赖 新课讲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阶段 改造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2)农业社会时期———半依附自然 农业社会 生产力发展,耕作和灌溉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 区域性生态危机 人地关系思想科学萌芽 新课讲授 我国古代朴素人地关系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荀子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其著作《天论》中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新课讲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阶段 改造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3)工业社会时期———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 新课讲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4)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 现代,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1.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主要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与主动屋相比,被动屋的热量存储于石板地板与墙面;在房屋结构的连接点上减少热能损失;增加高性能玻璃的面积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通过合理的空气流动设计降低能耗等。 被动屋,也叫被动式房屋、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之所以称其为被动屋,是因为它不需要主动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没有传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