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4280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2次 大小:1470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答案,2025-2026,年历史
                第6课 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2.知道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背景和结果。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1.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2.维新代表及主张: (1)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 (2)严复: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3)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主要措施: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2)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5.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图片展示了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的一系列重要的报刊:《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直报》。这些报刊通过发表文章、评论等方式,广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思想。报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宣传,为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它们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救亡图存的意识,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变法运动中来。这些报刊不仅宣传维新思想,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它们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刊作为维新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后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材料探究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活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的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戊戌变法主要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方式,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然而,这场运动却未能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人士主要活动在上层社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距离较远,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劳动群众存在对立。他们未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因此难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此外,维新运动主要依靠光绪皇帝来推行。当时,光绪皇帝虽然有心变法,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等守旧派手中。这使得维新派在推行变法时面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