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公民意味着什么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序号 内容 分析 文本位置:《公民意味着什么》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本课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们是公民”。本单元共两课,分别是《公民意味着什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本课侧重是引导学生知道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知道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旨在引导学生懂得权利不是绝对的是有界限的。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的话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公民意识教育,是本单元的起点。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公民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公民身份认同和公民意识缺失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从公民身份和基本内涵这些基本的知识开始。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形成和公民素质的自我提高,深化国家观念,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本单元属于集体教育主题, 横向关系:(单元内的逻辑递进与共生关系)第三课和第四课是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基石,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身份确认”与“身份实践”的深度耦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 纵向关系(各学段间的螺旋式上升):这两课的内容并非在六年级突然出现,而是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步铺垫、深化而来的。它将学生过去零散、感性、生活化的认知,进行了系统化、概念化、法治化的整合与升华,为进入初中更抽象、更理论化的学习做好了关键铺垫。 资源挖掘: 读书推荐《与法同行》、视频资源、学校宪法日主题活动。 课标 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四个方面。 【道德修养】 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学会理性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关心集体,在集体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健全人格】 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 文化自信。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认同】 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行为要求,初步树立社会安全意识和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意识。 【法治观念】: 认识公民的内涵,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认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初步具备民主参与、责任人担当的意识。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情 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中,可能通过阅读、大众传媒或与成年人的谈话,已接触过“公民”一词。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需求为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个性差异: 对于自己究竟享有什么权利知之甚少,法治观念及公民意识淡薄。另外,由于小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 补救措施: 通过案例、视频辨析、模拟等活动,对他们进行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公民到底是什么? 公民和‘人民’、‘中国人’有什么区别?” 我生下来就是公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