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4333

六上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备课设计

日期:2025-11-29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3003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二,单元,第三,公民意味着什么,课时,备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闫慧 备课时间 2025.10.11 课题 公民意味着什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隶属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开篇)。作为单元“公民意识培养” 的起点,它承接了第一单元“法律保护”的基础认知,又为后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与公民生活” 等内容搭建桥梁,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中“个体与国家关系”认知的关键启蒙载体,助力学生从 “法律保护对象” 向“主动承担公民责任”的角色认知过渡。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层面本单元以 “公民意识” 为核心,形成 “认知(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明确个体与国家的归属关系)→深化(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理解公民的权责对等)→行动(参与国家生活,学会以公民身份维护权益、承担责任)” 的逻辑链条。本课时是 “认知环节” 的核心,为学生建立 “我是中国公民” 的身份认同提供根本依据。(二)本课层面本课围绕 “公民意味着什么” 展开,分两步推进:本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聚焦 “身份的来源”,通过梳理法律依据、历史背景和现实关联,帮学生建立 “公民身份有明确法律界定” 的认知;后续内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则在此基础上,拆解公民身份对应的具体权责,本课时是 “身份根基”。(三)本课时层面本课时以 “公民身份的来源”为锚点,分 3 层传递精准信息,贴合六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明依据:明确公民身份的法律来源(国籍法),区分 “公民”与 “人民”“居民”的概念差异;懂意义:理解公民身份背后的国家归属与法律保障,知道 “拥有公民身份意味着受国家保护、需遵守国家法律”;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公民身份”,关联生活中的身份证、户口本等实际载体,为后续学习 “公民权利”铺垫。(四)知识结构关系1. 纵向:紧扣 “公民认知”梯度,衔接学段纵向围绕 “公民身份” 核心,形成循序渐进的认知递进:低学段(1-3 年级):通过 “我爱我的祖国”“家乡的变化” 等内容,建立 “国家” 的初步情感认同,是 “公民身份” 的情感铺垫;中年级(4-5 年级):学习 “我们是一家人”“民族大家庭”,了解 “国家由公民组成”,为本课时 “公民与国家的归属关系” 提供基础认知;六年级(本课时):升维到 “法律层面的公民身份”,明确公民身份的法定来源、概念内涵,完成 “情感认同→法律认知” 的跨越,直接为初中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宪法中的公民条款” 等系统学习打基础。2. 横向:锚定 “本课时内容”,关联生活与学科(1)与生活关联:针对 “公民身份的证明”,引导学生联系 “身份证(未成年人身份证)、户口本、学籍卡” 等生活中的实物,把抽象的 “公民身份” 转化为 “看得见、用得到” 的具体认知,解决“公民概念抽象”的问题;(2)与学科关联:历史:针对“公民身份的历史演变”,关联“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权利的发展”“国籍法的制定与完善” 等历史背景,帮学生理解公民身份的时代意义;语文:针对“公民身份的表达”,可让学生写“我的公民身份小短文”,把认知转化为文字表达,深化身份认同;地理:针对“公民与国家的地域关联”,结合“中国的领土范围”“行政区划”,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疆域的关系”。三、资源挖掘文本类: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关于公民身份取得的核心条款(如出生取得、申请取得)、《宪法》中 “公民” 的定义条款,补充 “公民身份的法律依据”;收集 “不同国家公民身份标识” 的对比资料(如护照、身份证样式),拓宽认知;视听类:观看《公民身份小课堂》微视频(动画形式讲解 “如何成为中国公民”“身份证的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