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452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懒惰的智慧》教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22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八年级,上册,单元,12课,懒惰的智慧
  • cover
12.懒惰的智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掌握本课生字词。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点、论据和别致的论证结构。(重点) 2.品味作者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个故事:一家知名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把工作完成,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不去做,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服务是最令人满意的。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一位美国作家的文章或许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凯利的《懒惰的智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乏味(fá)  摞(luò)   小心翼翼(yì) 训诫(jiè) 亲躬(gōng) 循规蹈矩(dǎo) 疲惫(bèi) 阀门(fá) 忙忙碌碌(lù) 称职(chèn) 捷径(jié) 筋疲力尽(pí) 2.理解词义。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捷径: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中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明确: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分。 三、合作探究 (一)论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明确: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二)论据 本文的论据很新颖,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吗? 明确: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详尽,而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中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再如第2自然段中职业劳动方面的例子,用“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与“勤快的伙计”作对比,交代“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的细节。 (三)论证方法 1.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自然段: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认证; 第2自然段:举例论证、对比认证; 第3自然段:举例论证(详写取水,略写渡水)。 2、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范围和角度来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的? 明确: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是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3、请分别概括4、5两个自然段是如何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的。 明确:第4自然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自然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四)语言 生动形象、幽默传神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请你对下面句子加以赏析。 1.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 明确:“讨厌”写出了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 2.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 明确:“懒汉”“这活儿太累人”写出了波特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 3.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