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0552

八上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8次 大小:159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上,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 cover
八上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回忆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私人化视角还原鲁迅的日常生活,是理解鲁迅“普通人”形象的重要文本。 一、鲁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魂”。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更是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武器,深刻批判社会黑暗与国民性弱点,对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其代表作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小说集《呐喊》(含《狂人日记》《孔乙己》)、《彷徨》(含《祝福》),以冷峻笔触揭露封建礼教与社会病态;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童年与青年时光,兼具温情与反思;杂文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则针砭时弊,语言尖锐有力。在大众认知中,鲁迅常以“思想斗士”的冷峻形象存在,而《回忆鲁迅先生》则补充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侧面,让其形象更立体。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生于黑龙江呼兰,童年经历与故乡风土是其创作的重要素材,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诗意笔触勾勒故乡风貌与人性冷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萧红在文学道路上深受鲁迅扶持:1934年她与萧军抵达上海后,得到鲁迅的悉心指导———鲁迅不仅为其作品《生死场》作序,还帮助她融入上海文学圈,二人结下深厚的师生与知己情谊。这种亲近关系,让她得以观察到鲁迅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为《回忆鲁迅先生》的创作奠定了真实、细腻的基础。 三、创作背景 文章创作于1936年鲁迅逝世后。彼时社会对鲁迅的认知多聚焦于“思想斗士”形象———他以尖锐文字批判社会黑暗,是唤醒民众的“精神领袖”,但大众极少知晓其日常生活中的温度与烟火气。 萧红作为鲁迅晚年亲近的后辈,深感这种“符号化”认知过于片面,遂以自身亲历的生活片段为素材撰写此文。一方面,借文字缅怀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饮食、作息、家庭互动等日常细节,打破“斗士必冷峻”的刻板印象,让读者看到鲁迅作为“丈夫”“父亲”“朋友”的普通人一面,为后世留下更立体、真实的鲁迅形象。 四、写作思路 萧红以“打破刻板印象,还原真实人格”为核心思路,采用“私人视角+细节串联”的方式构建全文,具体可分为三步: 1. 破题:避开宏大叙事,选择私人视角 不写鲁迅的文学成就(如创作《呐喊》)或社会活动(如参与左翼文化运动),而是从“亲近后辈”的观察出发,聚焦鲁迅在家庭、日常中的片段,用“私人化记忆”消解大众对鲁迅“公共符号”的距离感。 2. 立象:以“琐屑细节”搭建人物骨架 精选三类细节支撑“普通人鲁迅”的形象:一是生活细节(吃油炸圈、熬夜工作),体现其烟火气;二是情感细节(陪海婴玩、安慰青年),凸显其温情;三是性格细节(谈鬼笑话、认真校对),展现其幽默与严谨。通过“细节群”让人物脱离“扁平符号”,变得可感可触。 3. 升华:用“平实语言”传递深层情感 不使用刻意的抒情议论,而是以白话式的直白叙述(如“他的笑声是明朗的”“鬼也是怕踢的”)让细节自己“说话”,既传递对鲁迅的缅怀与敬佩,也引导读者自主感知“伟大与平凡的统一”———鲁迅既是“横眉冷对”的斗士,也是“俯首甘为”的普通人,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深度重塑。 五、主要内容 文章以日常生活片段为核心,无宏大叙事,聚焦三大维度: 生活日常:记录鲁迅的饮食(偏爱北方油炸圈、家常小菜)、作息(熬夜工作、清晨易被打扰)、穿着(朴素蓝布长衫),凸显其烟火气,打破“伟人不食人间烟火”的认知。 家庭互动:描写鲁迅与许广平的平等相处(共料理家事、讨论文学)、对海婴的温情陪伴(耐心讲故事、包容玩闹),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