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36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甜甜的泥土》导学案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7次 大小:200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单元,12课,甜甜的泥土
  • cover
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月 日 课题 甜甜的泥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母子深情。2、赏析课文结尾的含义与惊奇之处。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离异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2、品味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 知识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黯(àn)淡 呆滞(zhì) 蹭(cèng) 蓦地(mò dì) 愣怔(lèng zheng) 吮(shǔn) 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概述。明确:过去的妈妈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奶糖融化3.辨析加点词的意思。(1)使劲( ) 鼓足干劲( )瞧他那股骄傲劲儿( )下棋没劲,不如打球去( )疾风知劲草( ) 劲旅( )劲拔( )(2)在衣服上来回蹭( )墨还未干,当心别人蹭( )蹭了一顿饭( )他的脚受了伤了,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蹭( )(3)冰雪消融( ) 烟消云散( )外出消夏( )只消三天( )参考答案:(1)力气 精神、情绪 神情、态度 趣味 坚强有力 强而有实力 雄健挺拔(2)摩擦 因摩擦而沾上 揩油 慢吞吞地行动(3)融化 消失 度过需要 课堂探究 一.导入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而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二.课堂探究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明确: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她到学校来是给心爱的儿子送最爱吃的奶糖。2.我们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明确:专心致志地等候放学后的儿子、见不到儿子后内心的悲痛。3.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明确:知道。①因为这包糖是他“最喜欢吃的奶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②吃了奶糖后,当晚就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4. 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明确: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 “过去的妈妈”送来的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藏好奶糖。因为他想到了“现在妈妈”的冷酷。5. 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想到了“过去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对自己的帮助。6.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1)“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2)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态度的对比;(3)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4)学校传达室老头对“她”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等等。(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略)这样写可以突出母爱的珍贵、伟大及其巨大的感染力。(全对得“优”;前一问答对三点,后一问也答对,可得“良”;前一问只对二点,后一问也不够完整,可得“中”;前一问对一二点,后一问未答出,只能得“下”。)7.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注意:人的体温是37℃)明确:这个细节不真实。气温不会在一夜之间回升得这么快,王小亮亲妈妈把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人体体温是37℃)未能融化,地温一夜突然回升难道能超过人的体温吗?答案二:这个细节真实。春天的气候“一日三变脸”,奶糖埋在雪中,雪融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