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第一课时,我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实验说课: 使用教材: 本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题二:氧气。 教材分析: 氧气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第一个比较详细地认识其变化规律的具体物质,是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思路的最佳素材,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顺序,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性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其他物质时(如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盐等),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全面、系统、深入。 学情分析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小学时学生就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等性质。经过课题1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知识背景上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一单元学生已经走进实验室,熟悉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具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实验器材: 本节课用到的实验器材有: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废旧矿泉水瓶 导管 单孔胶塞 燃烧匙、鳄鱼夹等。 用到的药品有: 百分之五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木炭 硫 缠着火柴的铁丝 实验创新要点: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通常在课前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集气瓶储存氧气,方便课堂的演示实验。在准备阶段存在着实验多仪器杂,气体制备量大,高锰酸钾反应后 试管、桌面难清洗等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又存在着燃烧放热气体体积膨胀部分氧气逸出实验持续时间短,甚至失败;以及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有些气体(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等问题。 基于此,我对教材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将原教材需要4瓶氧气完成的实验,改进为一套一体化实验装置,大大减少了上课所带仪器的数量,原有方法需要提前制取氧气,改进后现用现制能够得到更加较纯净的氧气,并且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实现废物再利用,也便于开展分组实验。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利用了氧气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实验教学目标: 重难点:认识氧气性质,反应物浓度与反应剧烈程度的关系;规范实验推述语言,学会归纳实验结论;形成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学生能逐渐建立起研究物质的模型,培养创新探索精神。 七、实验教学内容: 八实验教学过程: 将带火星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的实验碳、铁丝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做,将、硫燃烧实验由老师演示,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实验前:引导学生观察 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实验中观察光或火焰的颜色感受热量变化(通过触模瓶壁)实验后观察生成物的状态、颜色、气味、思考检验产物的方法。 通过对比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同样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但由于氧气的含量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木条复燃了。 这里想明白了,才能理解硫、铁丝、碳等与氧气反应时,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的现象不同的原因。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题1中所学习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实验结束后:设置3个问题:如何证明我们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集满?3.展示河南中考题,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测的氧气浓度,当带火星木条复燃时氧气浓度较高,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纯净,为了收集的氧气浓度更高,我们可以在带火星木条复燃后再多收集一段时间。 实验效果评价: 采取问题引领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始终贯穿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