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科技力量大》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在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科技力量大》位于教材的中期阶段,通常承接前一单元(如“与班级共成长”或“为父母分担”),并衔接后续单元(如“信息万花筒”“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作为核心单元之一。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科技与生活”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在教材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对学生生活领域的关注,又拓展到现代社会中的科技维度,为学生理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包含“科技改变生活” 与 “科技改变观念” 两部分。“科技改变生活” 呈现生活中科技产品及通信等方面古今对比,展现科技让生活更便捷;“科技改变观念” 通过故事与案例,说明科技推动人们对自然、世界认知转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科技重要性,理解科技对生活与观念的深刻影响,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前一单元强调家庭责任,本单元可延伸探讨科技如何帮助家庭成员分担劳动(如智能家居),体现科技对家庭生活的支持。与后续单元的关系(如“信息万花筒”):本单元为后续学习信息甄别、网络安全奠定基础,形成“认识科技→应用科技→信息素养”的逻辑链条。三年级可能涉及“生活中的工具”等简单科技认知,为本单元理解“科技力量”奠定基础。本单元定位:四年级作为关键过渡阶段,从具象科技产品转向抽象科技价值,开始引入辩证思维(如科技利弊分析)。高年级深化:五六年级将进一步学习“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网络生活与规则”,提升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深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三、资源挖掘:《十万个为什么》(科技篇)、《少年科学画报》、《时间简史》(儿童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课标分析 1.责任意识: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科技服务社会的意识。2.道德修养:培养科学精神,包括探索、创新、严谨等品质。3.政治认同: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4.法治观念:初步了解科技应用中的伦理与法律规范(如信息安全)。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三年级学生身处科技丰富的生活环境,普遍熟悉科技产品(如手机、智能家居),对科技产品有直观体验,好奇心强、爱探索。个性差异:对科技充满好奇的学生,主动分享科技见闻,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因科技知识抽象或课堂形式单一,兴趣不足,被动接受知识。补救措施:直观化教学:利用动画、实物演示、思维导图等工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案例(如用“快递运输”类比信息传递)。小组合作与同伴互助:组建异质小组,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同伴,增强合作学习与成就感。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科技让生活更好了吗?为什么有些人失业了?” → 组织小组讨论,辩证分析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就业结构变化,强调“人依然是科技的主人”。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能列举3-4种身边常见的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高铁等),说出其主要用途;知道科技产品让生活、学习、出行更便捷,初步理解“科技改变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技产品大搜索”“情景体验”等活动,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技;借助小组讨论,分析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技的神奇与力量,萌发对科技的好奇与热爱,愿意主动了解更多科技知识,树立“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意识 。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边的科技产品,理解科技对日常生活(学习、出行、购物等)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