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古诗三首》同步创新练习 一、字词探秘乐园 1.拼音解码站:根据语境填写汉字,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1)李白乘舟行至天门山,见楚江碧水奔腾,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叶gū fān( )从日边驶来,这般壮阔景象让他不禁yín sòng( )诗篇。 (2)《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与“返景入深林”的光影交织,“柴”在此处读(chái zhài),“景”读(jǐng yǐng)。 (3)苏轼在西湖边yǐn jiǔ( )赏景,晴日里湖面波光liàn yàn( ),雨天时山色kōng méng( ),他感慨道:“淡妆浓抹总相宜”,“抹”在此处读(mǒ mā mò)。 2.字义辨析馆:结合诗句与词典释义,选择“欲”“亦”的正确含义 (1)“欲把西湖比西子”中“欲”的意思是( );“欲穷千里目”中“欲”的意思是( ) A.想要 B.将要 C.欲望 (2)“山色空蒙雨亦奇”中“亦”的意思是( ),请用“亦”写一句与美景相关的句子:_____ 3.多音字魔方:给“抹”字组词,填入不同语境 (1)妈妈用( )擦去桌子上的污渍,动作麻利。 (2)画家拿起画笔,在宣纸上轻轻( ),一幅山水图渐渐成型。 (3)老工匠正在( )墙,要把墙面处理得平整光滑。 二、诗句品读工坊 1.动态画面捕捉:阅读《望天门山》,完成练习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_____”“_____”两个字赋予景物动态,仿佛青山在主动迎接,孤帆在逐光而行。诗人透过这画面,传递出_____的心境。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的画面,并展开想象:孤帆上的旅人看到这般景象,会有怎样的感慨? -- 2.光影意境赏析:聚焦《鹿柴》中的经典诗句 (1)用“/”划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朗读节奏,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 (2)“复”字在诗中是“又、再”的意思,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诗句意境分析。 -- (3)如果让你根据这两句诗画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些色彩和元素?为什么? -- 3.比喻妙处品味:研读《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比喻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 (2)如果换一种比喻,你会把西湖比作什么?请说明理由,并模仿诗句写一句。 -- 三、拓展实践天地 1.景点名片设计:选择三首诗中描绘的任意一处景点(天门山、西湖、鹿柴),设计一张景点文化名片,包含以下内容: 景点名称及诗句出处 核心景色特点(用关键词概括) 文化内涵(诗人在此表达的情感或景点的文化意义) 一句吸引游客的宣传语(结合诗句创作) -- -- -- 2.古今对话写作:假设你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与李白、苏轼或王维一同游览诗中的景点,写一段对话。要求: 融入诗句中的景物描写 体现诗人的性格特点(如李白的豪放、苏轼的豁达、王维的淡泊) 包含你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3.四季诗景创作:三首诗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景物特色,请你选择其中一处景点,想象它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貌,模仿古诗的体裁(五言或七言),创作一首描写该景点四季景色的小诗。 四、综合素养提升 1.诗句匹配挑战:将下列诗句与对应的景点、季节或情感连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西湖 孤独寂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门山 轻松愉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赞叹喜爱 2.文化常识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被后人称为“_____”,他的诗风多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苏轼,号“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鹿柴》的作者王维,诗歌多描绘_____,有“_____”之称。 (2)“西子”指的是古代美女_____,与她相关的典故是“_____”。 3.批判性思考:有人说“诗中的景色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与现实不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