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30542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65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 cover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教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本单元是在三年级“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落实本单元“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也要完成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文通过讲述名士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展示了王戎的聪慧,告诉学生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会根据现象进行判断推理。课文虽简短,只有49个字,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学情分析: 文言文虽然遣词造句凝练,富有音韵节奏和独特的意境之美,但因其年代久远,并且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部编版教材,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十分有限。对于本文来说,学生不容易读准停顿,理解“尝”“多子折枝”和“之”等词语的多种含义,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启发思维,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是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阶段的新尝试,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课堂上,我通过抓“句读停顿”“关键词句”“特殊句式”,采用多样朗读,提问质疑,启发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板块一 引入新课,读懂课题 1. 引入文言文,回顾方法。 2. 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情境揭题。 (2)识记“戎”字。 (3)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册书已经接触过一篇文言文,通过引导他们回顾方法,唤醒学习技能,为本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文言文。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停顿。 3. 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评。 4.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指导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做到正确流利。老师范读的节奏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好的把握朗读文言文的节奏,为学生理解文意做好铺垫。) 板块三 理解文意 ,读出韵味 1.结合注释,引导学生交流“诸”“多子折枝”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交流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 3.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文意。 4. 熟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5. 配乐指导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注释,结合已有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读出韵味。) 板块四 创设情境,练讲故事 1. 启发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练习说故事。 2. 相机点拨,关注情节补白。 3. 引导学生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指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