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0.雨和雪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教鄂教版 目录 1 情境与问题 2 探究与发现 3 研讨与拓展 4 回顾与练习 5 总结与评价 科学观念:理解雨、雪的形成原理,明确雨是水蒸气液化、雪是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认识降水形式与大气温度、水汽条件的关联;知晓冰雹的形成与强对流天气中水汽的反复升降、凝结增大有关,构建大气中水汽相变形成不同降水的知识体系。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雨、雪形成实验,分析自然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从实验现象推导降水形成的条件与本质;对比雨、雪、冰雹形成及特点,提升比较、归纳思维,梳理三者在物态变化、形成条件等方面的异同。 探究实践:经历 “观察天气特征 - 设计实验模拟 - 分析自然降水现象” 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在生活中观察降水现象,用科学原理解释,培养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 态度责任:认识降水对生态系统、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关注天气、防范极端天气(如冰雹)的责任感,树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核心素养 1.情境与问题 学习任务 聚焦 下雨、下雪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2.探索与发现 学习任务 探索一:探究雨的形成 探索 小组讨论:下雨前天气有啥特征(如乌云、湿度大 ), 这些特征和雨形成有啥关系? 对比下雨前与下雨后的天空。 探索 观点: 1.下雨前,天空有时会乌云密布的。 2.有时候,下雨前会很闷热。 3.下雨时,乌云把天空压的很昏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这些特征和雨有关系吗? 往金属盒里加入冰块,然后向玻璃箱里喷雾气,观察金属盒底部发生的现象。 探索 实验:模拟雨的形 思考:冰的作用、起雾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探索 冰的作用:金属盒内的冰块吸收热量融化,降低金属盒及周围空气温度 。 起雾器的作用:向玻璃箱内喷雾,模拟大气中水汽蒸发,提供充足水汽 。 实验现象: 玻璃箱内暖湿雾气接触温度较低的金属盒底部,水汽遇冷液化,在金属盒底部凝结成小水滴 。随着时间增加,小水滴不断聚集、增大,当重量足够时,从金属盒底部滴落,形成降雨 。 探索 探索 实验结论: 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不断聚集增多 降雨 探索 探索二:探究雪的形成 思考: 下雪时天气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与雪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探索 冬季气温低,水汽可能直接凝华或水滴凝固成冰晶下落。 交流讨论:结合雨的形成,推测雪是怎样形成的。 探索 观点: 1.下雪时,也可能会乌云密布! 2.温暖的南方很难见到下雪。 3.有时不够冷,还会出现雨夹雪。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云和下雪有关系吗,下雪时的温度怎么样? 探索 探索 实验结论: 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探索 探索 探索三:认识冰雹的形成 讨论交流:冰雹什么时候出现,它的形成和雨、雪有啥不同? 探索 阅读课本38页:了解什么是冰雹以及冰雹的形成。 探索 3.研讨与拓展 学习任务 研讨一: 研讨 雪花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有不同的形状? 研讨二: 研讨 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些? 研讨 4.回顾与学习 学习任务 回顾 1.雨的形成:大气中水汽充足,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聚集增大后因重力降落形成雨,常伴随乌云、湿度大等天气。 2.雪的形成:水汽在高空极冷条件下,直接凝华成冰晶或过冷水滴凝固成冰晶,冰晶聚集,在寒冷天气中降落形成雪。 3.冰雹的形成:强对流天气里,水汽在高空凝结成水滴 / 冰晶,经上升气流反复托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