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复习旧课之《诗经》抢答 1.《诗经》六义: 、 、 、 、 、 、 2.《诗经》的语言特点: 3.《诗经》的结构特点: 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重章叠句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一、复习旧课之关于“秦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一、复习旧课之关于《无衣》 《无衣》选自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题目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是没有参军资格的(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太相同,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是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的,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为何“无衣”?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文本研读:诵读感知,解析诗意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 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xié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昂扬向上 壮怀激烈 ɡē 反问语气 肯定语气 (稍停) (快连) (稍停) 无衣: 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袍: 本义是有夹层、中间絮有丝绵的长衣。泛指衣服,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战袍,二是官袍、黄袍,三是文人穿的袍。后袍常用来指战袍。 兴师: 起兵。 同仇: 共同应对敌人。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解读文本 第一层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解读文本 第二层 泽: 本义湖泊,引申为汗水、汗泽,其衣服常为汗所浸润, 故同“襗”,即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 共同行动。作,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战裙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解读文本 第三层 裳: 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 铠甲与兵器。 偕行: 一起前进。 深度探究:艺术手法与情感内涵 章节 共享衣物 整修兵器 共同行动 情感层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问题一:寻变化———诗歌中哪些词语在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 同袍(外衣) 同泽(内衣) 同裳下衣 戈矛 矛戟 甲兵 同仇 统一思想 偕作 偕行 统一行动 一起赴战 褥:即短上衣。褥有单、复两种,复双层,内有絮。褥一般仅达于膝上,而长至足背者即是袍,又称长褥,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