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诗人 壹、知人论世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1898—1948) 贰、文体知识 01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02 2.意境深邃 03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了解“散文” 贰、解题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订正字音 煤屑路 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 裾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请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3.作者离家后去了哪些地方?心情又如何? 4.结合游踪,划分文章层次。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获得宁静 打破宁静 内环:情感变化 外环:空间变化 双线环形结构: 离家 走向荷塘 赏荷、月 离开荷塘 回到家中 3.作者离家后去了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10段)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4.结合游踪,划分文章层次。 肆、再读入境,整体感知 任务一:感受“月下荷塘”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