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创造宣言》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创造宣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陶先生写于1943年的这篇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论证时,陶先生引用大量经典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优美有激情,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找到作者论证观点使用的材料,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难点)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更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丧失自信心,怀疑人生。如何重树自信,扬帆起航?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活动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睿,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其代表性教育思想有普及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陶行知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行知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等职务。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受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及字意。 中伤(zhòng):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dùn):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dùn):愚笨,不敏锐。 懦夫(nuò):软弱而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huàn):喂养。 灌溉(guàn):供给水。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活动二:自我研学,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