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 教学目标 )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主要战役、民族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中日战前状况,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条文与列强瓜分地图,分析条约影响及民族危机加剧的表现,提升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感悟邓世昌等将士的爱国牺牲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强国意识。(家国情怀) ( 教学重点 )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 教学难点 )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的影响;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处境。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展示内容:展示甲午海战相关视频片段(黄海海战激烈场景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场惨烈的海战发生在近代中国哪一场对外战争中?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因何失败?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引导学生从视频中的 “黄海”“北洋舰队” 等关键词推测战争名称(甲午中日战争);结合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战争的惨败结局;带着还未得到答案的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语: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极具震撼力的一场战役。它不仅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更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及其深远影响。 探究新知 (二)新课讲授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展示内容:展示材料一(明治天皇《御笔信》片段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材料二(日本 “大陆政策” 示意图:征服朝鲜→满蒙→中国→称霸世界)、材料三(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的默许态度示意图)。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提示:引导学生从材料一、二归纳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推行 “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从材料三及列强态度分析客观原因(西方列强的默许与纵容);补充提示:朝鲜东学道起义成为战争导火索(日本借机增兵朝鲜)。 过渡语:在日本的蓄意谋划和列强的纵容下,一场侵略战争已箭在弦上。1894 年 7 月,丰岛海战的炮声正式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展示内容: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标注丰岛、平壤、黄海、旅顺、威海卫等关键地点及时间);邓世昌、左宝贵、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画像;旅顺大屠杀史料记载(英国胡兰德《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片段、屠杀照片等)。 教师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关键战役有哪些?(2)在战争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3)旅顺大屠杀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提示:(1)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梳理阶段:丰岛海战(爆发标志)→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灭)。(2)从 “黄海海战撞敌舰”“平壤战役死守城头” 等事迹归纳英雄事迹(邓世昌、左宝贵、丁汝昌等);精神从 “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炼。(3)从 “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战争的非正义性” 角度分析旅顺大屠杀的本质。 过渡语: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最终仍以惨败告终。1895 年,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签订屈辱条约。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展示内容:展示《马关条约》谈判图及主要内容表格(割地、赔款、通商、设厂);通商口岸开放地点图;“三国干涉还辽” 漫画。 教师提问:(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